听说是驴宝,赵掌柜又端详了好一阵,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最后看着杨双喜问道:“双喜子啊,这东西,你打算卖多少钱啊?”
杨双喜想起老墨斗临行前交代的话,硬着头皮,慢慢地说道:“大瓜无皮,凭人敲打。”
赵掌柜的一愣,看了看杨双喜,显然没听懂杨双喜说的是什么。
杨双喜察言观色,见人家根本就听不明白,就知道不是老墨斗所说的行家,紧接着又笑了笑,问那中年男子:“赵掌柜的,您见多识广,您给估个价儿吧!”
赵掌柜的轻轻地摇了摇头:“这可不好说。
咱们也算是老熟人了,有啥说啥。
我虽然知道驴宝,但不会辨别好歹,哪敢贸然出价。
价高了,价低了,都不合适。
这东西如果你要卖,我建议你到兴隆街的九仁堂去看看,那是咱县里最大的药材庄。
只要东西好,不愁卖不出去。”
杨双喜连连拱手道谢,然后包好东西,客气了几句后,出了门,直奔兴隆街。
县城并不大,兴隆街在南门附近。
杨双喜骑着马,东拐西绕,没多大一会儿就到了兴隆街。
不用打听,远远的就能看到九仁堂那座气派的二层小楼。
这座小楼差不多是整条街面上最气派的建筑。
高大的门楼雕龙画凤,金点描漆勾勒。
正中高悬着一块硕大的匾额,黑底金漆,色泽庄重,上书“九仁堂”
三个正楷大字,笔锋刚劲有力。
杨双喜推开厚重的大门。
一进门,正对面便一块一人来高、两米多长的屏风。
屏风上精心绘制着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和扁鹊的画像。
暗红老木的原色,精美细致的雕工,沉静含蓄,意境盎然。
从屏风转出来后,正对面是贴墙摆放的七星斗柜,百十个小抽屉上都用两指宽的红纸条贴上药名,红纸黑字,放眼望去,整齐划一,井然有序。
东西两侧都是柜台,柜台前围满了人。
杨双喜左右看了看,趁着抓药的人少些时,赶紧快步走了上去,冲柜台后的一个小伙计点头笑了笑,问道:“伙计,你们收药吗?”
“你有啥药?”
小伙计瞥了一眼杨双喜,手里继续忙活着。
“驴宝。”
“啥?”
小伙计直起腰,看着杨双喜,“你有啥?”
“驴宝,也叫驴砂。”
小伙计看了看杨双喜,略微皱了皱眉,说:“你先在这儿等一下,我进去问问。”
在杨双喜连声道谢中,小伙计闪身进了里边的屋子。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