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娘不太懂这些生意上的事,但她对刘红兵的话深信不疑,既然儿子这么说,她也就放心了。
结婚当天,杨柱他们开来了拖拉机,而刘红兵则借来了小汽车。
刘红兵安排新人坐上小汽车在前头开路,自己则和送亲队伍一起上了拖拉机。
迎着已经升到半空的烈日,刘红兵低声自语道:“原来,结婚坐拖拉机是这种感觉!”
拖拉机的声音太嘈杂,刘红芳没听清他说的话,便问他在说什么,刘红兵只是笑了笑,说没什么。
殷锦年跟着殷长安骑着自行车,她不愿意坐到小汽车里。
她已经长大了,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坐在自行车大梁上。
她撑着一把小雨伞,坐在后座上,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
到了新房,众人眼前一亮。
房子建在路边,杨柱没有按照传统把大门朝南,而是朝西开,出门就是大路,交通十分便利。
进了大门,过道里有一个小屋子,杨柱介绍说,这是专门用来存放工具和农具的。
走过过道,对面是水泥砌成的楼梯,整套房子都是平房,从这里可以上楼。
楼梯下面是一个大房间,门开着,里面像是洗澡的地方,殷锦年看了心里直痒痒,很是羡慕。
往左一拐,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左边是宽敞的灶屋。
在宽阔的院子最右边靠墙处,搭了一片顶棚,从南到北拉着一根钢丝线。
杨柱指着说:“以后衣服可以挂在这儿晒,就算下雨,家里没人也不用收,既能晒到太阳,又淋不着雨。”
大家纷纷称赞道:“这房子盖得可真好,以后要是有钱了,我也要盖这样的房子。”
刘红芳他们也非常满意,在农村,这样的房子确实独一无二。
从灶屋到正屋,还有一个完全盖严实的棚子,又高又宽。
杨柱说:“我想着,以后要是买了农机,可不能放在外面风吹日晒的,弄个棚子,既能放农机,又能放粮食。”
说着,他不知想到了什么,原本黑红的脸上竟泛起了一丝红晕,“以后要是房间不够用,这个棚子也可以加盖成一间屋子。”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有人打趣道:“哎呦,杨柱这是结了婚,嘴也变甜了,会规划以后的日子了!”
两个新人听了,羞得满脸通红,其他人则笑眯眯地看着他们。
进了正房,中间是堂屋,两边各有一个房间。
房间特别宽敞,其中一个房间还分成了里屋和外屋,没有分隔的那间则布置成了新房。
新房粉刷得雪白亮堂,后墙留了一扇小窗户,因为房顶较高,窗户几乎开到了顶部,主要是用来透光和排气,平时根本够不着。
靠墙摆放着一张木头床,床上铺着大红色的“花开富贵”
被褥,一对绣着鸳鸯戏水的枕头方方正正地摆在床头中间。
床尾放着一个大立柜,柜门上贴着红纸剪成的双喜字。
再旁边,是一台胡桃色的梳妆台,大家围在梳妆台旁,又是赞叹又是抚摸。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