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宋太祖时,军队人数不过37万人,经过七八十年,到宋仁宗时竟增加了三倍多,达到125万人。
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从宋太宗起,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北宋在历次镇压农民的过程中,渐渐把吸收农民到军队里当作国家政策。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只得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有所增加。
灾荒年还得再招募一些流民进入到军队中去,不仅军队战斗力下降,军费还相应地增加。
北宋不只是笼络造反的农民,对于皇室贵族、外戚、勋旧及知识分子,也是极力笼络,尽量安插。
这些现象,分别叫做“冗官”
、“冗兵”
、“冗费”
。
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不仅如此,北宋政府每年还要给西夏和辽国拨付“岁币”
,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又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总之,由于有冗兵、冗官、冗费等“三冗”
问题,北宋的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严重,而收入却越来越少,到宋真宗时已经捉襟见肘,到第四代宋仁宗时赤字就更严重了。
宋神宗继任后,如果想要挺直腰杆,想要转变对辽国及西夏的策略,必须要先解决国家迫在眉睫的困境,因而只有寻求变法。
结合汉武帝当年曾用桑弘羊实施均输、平准之法,并且也颇有成效。
宋神宗也必须找到一个人来帮他增加税收、裁汰冗员,强化国防,于是选中了王安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安石成长于民间,也算是“知屋漏者在宇下”
,他深知国家的弊病,于是就想对症下药。
宋朝养兵太多,他就提出全国皆兵,凡是身体好的人都有当兵的义务,平时加强训练,有战事时,这些人就可以征调出来作战。
官员效率低下,他就提高吏员的地位和俸禄,吏员有了足够的薪水,就会减少违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手头攥着这些个高大上的举措,于是乎就有了王安石的上位。
熙宁元年(1068)时,新即位的小皇帝宋神宗问王安石道: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爱卿你认为什么是重中之重?
王安石答道:“以择术为始。”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治理国家的霹雳手段。
当然了,这与如今“弃术近道”
的观点截然相反,可能王安石同志觉得当时的儒家大道已经无法约束社会的进程了,必须得靠一点权术来刮骨疗毒才能以奏效。
到了熙宁二年,宋神宗又问王安石道:不知爱卿心中的变革之术,以何为先?
王安石胸有成竹地答道: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在给神宗小皇帝成功洗脑后,踌躇满志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由于深得宋神宗的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
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