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路边拾得一枚铁钉,我将它交给父亲。
他觉得可以将钉子钉入树干,作为测量我身高的标记。
寒冬过后,春回大地,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树下,却发现标记竟高出头顶一大截。
原来不是我没长高,而是小树在春天里悄悄拔节生长。
当我们总是以他人为参照,拼命追赶却发现自己不仅没有追上反而退步了,难免会感到失落。
其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比起曾经的自己,早已悄然迈出了一大步。
“都二十几岁的人了,为人处世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
这是过年期间母亲对我最多的训斥。
作为一名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我的生活圈子几乎只有学校和家庭,缺乏社会经验。
就像是被网友们调侃的“大学生眼神里清澈的愚蠢”
。
当我们以准成年人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逐渐以真实的面貌回应我们。
父母的期望、社会的规则、优秀的标准,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将我们紧紧包围。
尽管我们的身体和年龄都达到了成年人的标准,但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依然停留在二元状态。
许多成年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是从懵懂中硬走过来的。
这种内外错位,让年轻人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感到纠结和不适。
记得一次周末去表姐家玩,她给我涂上了漂亮的指甲油。
我兴奋极了,一天忍不住看了无数次,仿佛指尖上闪烁着小小的星光。
然而,晚上回家时,父亲牵着我的手突然顿了顿。
他低头看了一眼我的指甲,眉头微皱,目光中夹杂着严厉与失望。
那一刻,我仿佛被一根无形的针扎中了心,读懂了他无声的责备。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打扮自己,甚至对美妆美甲产生了畸形的偏见,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是浪费时间的象征。
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个眼神,我就能精准理解其中的含义,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
学医是父母希望我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考编也是为了所谓的安稳日子。
大学不让谈恋爱,要等到工作后为我介绍对象,最好都在县城里,方便以后照顾老人,三十岁前完成结婚生子。
一直紧张备考的我,临了却有些泄气。
考上编了之后呢?我似乎对这条轨道没有任何内在驱动力。
很多时候,真正让人提不起劲的,其实并不是工作和生活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迷茫,对现状不满意,但又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也许大家会鼓励我开始抗争,开始找寻自我,开始摆脱束缚,开始获得自由。
但现实是,我依然活在他人的标准中。
父母的规训并非错误,而是他们用大半生奋斗换来的经验。
眼前的安稳来之不易,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这一路走来的时光,比钻石更加珍贵。
大学时,我出去玩发的朋友圈总是先屏蔽父母,因为怕他们说我只贪图享乐,没有认真学习。
在宿舍里,听室友跟妈妈视频电话,她可以像闺蜜一样,开心地分享今天吃的炸串、新做的美甲、晚上和同学打保皇的趣事。
她说的每一样都是我不敢对家人提起的,因为在我的父母看来,这些都是垃圾食品、浪费钱、不务正业。
室友因为懂化妆、会编头发,在同学中特别受欢迎。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