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拿了奖状就是奖励的,程阳还是第一次见到能有实质性付出的学校。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奖状也许是一项荣誉,但最真实的奖励还是落实下来的能拿在手里的东西最真实。
第一项的奖励应该是所有学校都会做到的,但从第二条开始应该没多少学校能有这个强有力的底气吧。
翻了翻评论,发现大多数网友也是如此感慨:
『顺心的石榴:这种学校太给力了,不做表面功夫,这个奖励实实在在!
』
『田园漫步: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学校,我觉得9000元已经够多了,然后又免了所有的学费,我又觉得免学费可以了,却又没想到还给他留了一个公派留学的名额。
当我觉得给公派留学名额已经到极限了,还有承担他在德国留学的所有学费,我觉得这个学校真是太棒了,好人就应该大力的奖励!
回复:
狼军:就是的,不断刷高,不断升级,为这样的学校大力点赞,全国没几个,可以激励全校学生,提高学校知名度,学校能培养人才,能干大事。
』
『每日金句:这一背,很可能改变了他和他的整个家庭的命运吧。
回复:
mosquite:这是外国语学校,男孩的成绩和家境应该本来就不差吧
人间草木:能教育出这样的儿子,父母肯定也不简单,家风很好
赫赫一家人:这个学校是银川最好的私立学校,里面的学生都不差钱
小布丁:能读这学校的没穷人
小吴同学:他值得。
』
古人们也为这种行为感动,不仅是因为学生本人的雪中送炭,在危难时刻还能援助同班同学,也有学校的挺立担当。
但就如同弹幕评论里说的,这一件事,应该算是双赢。
不仅学生的安全危机解除,学校的这一行动自然也会带起知名度。
就像他们有慈善家和做生意的人一样,名声是很重要的。
就算这里面的人有殷实的家境,不差钱,但也不能避免这种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值得嘉奖。
奖励反而看起来是锦上添花了,而且,听起来,那个什么公派德国很厉害?
古人们不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世读书要去德国,这学校看起来和他们的书院和尚书房差不多。
有钱人家的孩子自然也是看不上这点奖励的,不过皇帝们对后世的学校很有兴趣。
在注意到学校内有男女同席而坐的情况,酸儒们忍不住气的跳脚:
“后世上学的地方怎能这般没有规矩,男女同席而坐是大忌,他们难道不知道吗!”
“女子本就应该三从四德,读书,能读出什么来?”
“怪不得女子也能读书,原来是贵族子弟”
在看到说这个学校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能上的,不少人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难怪女子能进入和男子同样上学的地方。
也是,总不能真大字不识,那传出去也是笑话。
东汉。
邓绥忍不住揉了揉疲惫的眉眼,看大天幕上那不同于认知里的学院时,她的心中出现了一个想法。
创造一个男女同校的学堂,为女子提供学堂教育,而非拘泥于家庭。
但她也深知,这样的想法是为世俗所不容的。
但那又如何,既然后世能够创办,为何她不能?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