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羍”
(dá),到了小篆,“羍”
上部变作“大”
,下面的“羊”
没变;左边的“彳”
和右下边的“止”
合而为“辵”
,后来简化为“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之旁,是表示道路、行走义的形符。
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看,“达”
的本义应和行走相关,《说文解字》解释说:“达,行不相遇也。”
说的是行走的人不相遇,可见道路之宽大,人来人往时彼此都没有碰见。
在古文中“达”
多用来表示通畅无阻的意思,《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这里的“达”
即畅通的意思。
由于畅通无阻便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由此引申出了到达的意思。
除了具体的行为之外,还可以表示思想、言语的传送、表达等等。
由于传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进一步引申出了理解、了解、明白的意思,例如《论语·乡党》中所说的:“丘未达,不敢尝。”
是说孔子对药性不了解,因此不敢尝。
后来又引申出达到一定高度的意思,后又引申出地位显赫的意思。
而“达官贵人”
的“达”
是便是这个意思。
“广”
,其繁体字为“广”
,形声字,始见于金文。
最初的“广”
读作(yǎn),一直是作为形旁出现的,如庞,庙,庐等。
从字形上看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的屋檐,引申之义有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的意思。
而其繁体字“广”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字行之间稍有不同,但一直保持最初的样子,变化不大。
其本义有顶而无壁的大殿。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