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所处的街道位于县学后面一条街,因此这条街也叫学后街。
院子不算大,里面有口井,还有几株花树。
栀子,牡丹,腊梅,杏树。
井在杏树的下方,上面有个木头盖子,盖着井口。
院子布局有点像一进的四合院,凌星让沈回住在东厢,凌月住在西厢,他自己和沈来都是哥儿,一起住主屋。
主屋也分耳房,凌星住在东耳房,沈来住西耳房。
前院倒座房有三间。
院子里是没有恭房的,要看主人家改哪间做恭房,又或者不要恭房,只在屋里放恭桶。
县里如厕和村子里不一样,每天都有专门收恭桶的人,错过时辰就不行了,得等第二天。
人来了给两文钱,把恭桶递出去。
要是让人进来收,则需要一次给五文。
没什么积蓄的人家自然不会要人进来收,但凌星在了解到这层后,选择了后者。
更轻省些。
凌星把倒座最里面改成了恭房,恭桶里铺草木灰,还点着熏香。
中间是客房,靠门的那间是厨房。
院子虽小,五脏俱全,倒也透着些小小温馨。
沈回力气大,行李几乎都是他搬的,凌星三人没能插上手。
后续收拾是他们,沈回要把马车还回去。
车就是专门从县里租的,这样还的时候,不必再跑去镇上。
花了一天时间收拾好屋子,第二天四人起的都有些晚。
因为今天要去拜见教沈来医术的大夫,没时间再做饭,洗漱好后,锁上院门,一起在街上买点吃的垫肚子。
县里如今也有了饺子和馄饨,早上吃的人挺多的。
锅贴,生煎,油条,包子,馒头这些也都有,全都是云霞镇那边传过来的,现在早上县里根本不缺吃。
凌星点了个鸡汤小馄饨,凌月也一样。
沈来吃的煎饺,配豆浆。
沈回看了一圈,点了三碗面,吃其它的得吃很多才能饱。
吃完饭,凌星几人去买了新鲜的五花肉,肥瘦相间,更偏肥一点。
现在的人缺油水,肉越肥越喜欢。
又买了新鲜的糕点,梅花酥和绿豆糕,油纸包好,上面塞一张红纸,写着糕点和店铺名字。
另有的布匹,红糖,白糖还有两罐蜂蜜,都是之前在云霞镇买好的。
出来吃饭自然是没带,回去的时候拿出来,一起去了医馆所在的银杏街。
这条街的前后各有一棵古银杏树,百年的树龄,长得很大。
秋天时最美,风吹落叶,地上会散落一地金黄。
街也因此得名。
银杏街里面铺面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住宅。
有两家小饭馆,还有两家杂货铺子,再者就是布庄和医馆。
凌星四人要去的就是唯一一家医馆。
医馆就叫银杏医馆,在街的中间地段,但门面有点小,也比较破旧。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