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提刀丨阳春夜话-《同人:真知棒》

野夫提刀丨阳春夜话(第1页)

《野夫提刀录》同人文(by第21章):

阳春夜话。

————

高见与白平一路风尘仆仆,行至阳春县城时,天色略阴,已是将近饭点。

但城中喧闹声依旧不绝于耳,往来行人神色匆匆,难掩眉眼间的疲惫,似是被无形绳索紧紧勒住,拖拽着在这烟火人间蹒跚前行。

看起来,阳春白雪,终究是与普通百姓无缘呐。

看着城门楼上的牌匾【阳春县城】,高见心头,悠悠生起一丝喟叹。

而后,高见两人本欲先往客栈寻一方休憩之地,慰藉碗辘辘饥肠,再往马市购置马匹,以续后程。

未料刚至客栈附近,便有差役疾步前来,恭敬有加。

那差役身着皂衣,身形挺拔,礼数周全,言县令大人闻得仙师驾临,虽筹备仓促,仍精心备下薄宴,恭请二位入席。

闻得此言,前不久才在宁泰县令那险些吃上一顿鸿门宴的两人,不禁有些面面相觑。

但转而思忖,料想不至每个县城皆被邪祟把控,权当是一场寻常应酬,遂应了邀约,随差役赶赴县衙。

入得县衙,庭院深深,繁花似锦,却似有一股沉郁之气萦绕其间。

县令是个面容圆润之人,身着锦袍,面善带笑,眼中却有探究之意,亲迎二人至烛火通明的后院宴客之厅。

厅内,珍馐罗列,酒浆馥郁。

县令举杯,言辞恳切诚挚:“忽闻宁泰大乱,如惊雷炸响耳畔,细探之下,似是二位义士仙师,力挽狂澜,救百姓于水火。

本县敬仰不已,特备薄酒素菜,为二位洗尘驱乏。”

高见与白平赶忙拱手谢过,礼数周全地入座,各自执箸就食。

酒过三巡,佳肴渐消,县令笑意未减,声缓探询:“宁泰之乱,传闻沸扬,细节含糊,难辨真伪。

听闻有神鬼作祟,百姓遭殃,不知二位亲见何景?”

高见与白平对视一眼。

而后,白平搁箸,轻咳一声,神色凝重,详述始末。

先言村民赋税不全,县衙惩戒,甘霖断绝,致使田园荒芜,稼穑尽废,饿殍遍野,惨象环生,百姓为求生机,无奈血祭妖邪,其情可悲可叹;

再述妖柳成精,暗中布局,官府懵懂失察,反被妖邪篡权,窃取香火,鱼肉乡里,为祸一方,危害深重。

县令听得眉头紧蹙,时而咋舌,似沉浸于惨状,愤慨唏嘘不已:“竟有此等恶事,其后果惨烈至斯,本县闻之痛心。

幸而有两位高义之士,力破危局,解县民倒悬之危,除县之害,扞乡之患,真乃当世豪杰,本县钦佩之极。”

言罢,阳春县令长吁短叹,举杯仰头,一饮而尽,借着饮酒动作微敛眼帘,眸光闪动间,思绪仿若飘向远方,教人难以窥探其中真意。

宴罢辞行,冷月高悬,清辉似霜,洋洋洒洒铺满长街。

白平缓步行于街头,回首县衙,只觉县衙轮廓隐于夜色暗影之中,宛如巨兽蛰伏。

他转头来问高见:“君观此县令,其意究竟如何?方才席间,总觉其言不由衷,似另有所图。”

高见双手插袖,凝视着地上月光,低声道:“彼未勾结邪祟,此点可察。

然其心怀鬼胎,或涉贪污之事,亦未可知。

宁泰之乱恰似巨石投湖,波荡必将扩散。

阳春与之毗邻,若上司彻查,其必受波及,心虚忐忑在所难免。

设宴之举,一则探听虚实,二则谋求自保之策,不过是官场常态,不足为奇。”

白平颔首,若有所思:“原来如此,官场污浊,人心叵测。”

高见不语,暗自思忖:水至清则无鱼,官场波谲云诡,若求至圣高洁,不染纤尘,恐难立足扎根。

但为官者,若能坚守底线,不越雷池,于大义不失偏颇,能解百姓之疾苦,保治下之民温饱无忧,纵有瑕疵,亦可称贤良。

月光倾洒,将两人身影投在街上,拉得修长,宛如两柄刀剑,横亘于世,坚定如磐,纵剑指长夜,亦不曾有半分动摇。

————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