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真正的悲剧人物是一位读书人。
他知名度不高,住在三四线的小县城,官居通判,姓黄,名文炳。
正如《三国演义》尊刘贬曹那般,《水浒传》亦有明显的倾向色彩。
梁山好汉都自带光环,对立人物大都是欠抽形象。
所以,黄文炳出场就被定为丑角,鼻子上涂抹白粉的京剧脸谱,让人很不待见。
他的职务是通判,却被作者特别注明:在闲。
住的地方与江州隔江而望,唤作无为军,施耐庵还特意补刀:却是个野去处。
他的结局很惨烈,一心报效朝廷,然全家灭门,自身被剐。
平心而论,黄文炳无疑是帝国优秀的干部。
论心,忠诚朝廷,忠于职守;论才,能力出众,精明能干;论谋,推情准理,颇有谋略,轻松识破吴用的计策,是集忠臣、能吏、谋士为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一、忠臣:
忠君爱国,追求上进
水浒长卷,尽显大宋百官相。
身居朝堂者,如高俅、蔡京、童贯等人,大都尸位素餐,祸国殃民;身居要职者,如梁中书、蔡九、高廉等人,无德无才,献媚上司,欺压百姓。
官场小吏者,如宋江、朱仝等人,敷衍政务,公权私用,暗通反贼,自留退路。
职业军官者,如王进、林冲等人,能力绝伦,勤勉王事,为官场所不容。
这是对北宋政权极大的讽刺。
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国策,反而是被压制的武官更忠诚。
从高官显贵到基层官吏,大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打着自己的算盘。
满朝朱紫贵,尽是算计人。
在这群文官中,黄文炳无疑是唯一一位忠君报国的异类。
以忠义自诩的宋江在押司岗位上,私放晁盖、结交豪强、私通梁山、杀人逃亡,何曾见其对朝廷之忠?
只有黄文炳满脑子“学会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居通判闲职,犹位卑不忘国,发现谋反迹象,立即报告官府。
防微杜渐,杀于萌芽,这才是对朝廷真正的忠诚。
若认定他有私心,只为邀功升官则略过武断。
其兄黄文烨听闻弟弟举报,很是担忧,此事风险过高。
连官场之外的哥哥都知朝廷腐败,事不关己,应高高挂起,官场老手的弟弟却毫不动摇。
没有对组织的热爱,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尽忠的。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升官机会很多。
黄文烨听得说时,只在背后骂说:“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
于你无干,何故定要害他?
倘或有天理之时,报应只在目前,却不是反招其祸。”
何况,追求上进也很正常,总比追求当强盗要好,要正能量吧?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