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游击队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虞鸣蝉感觉,方晓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了,就像这个久雨之后的晴朗天空,干净、爽朗和富有生气。
她不知道方晓昨晚发生了什么,但她却不由自主的为方晓开心。
方晓自己倒是没有这种感觉,他只是隐隐觉得心中某种一直困扰着他的不知名的抑郁和阴霾开始渐渐散去了,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初在老家刚拿起枪的时候,莫名的兴奋和渴望战斗。
“宋队长和马队长来了。”
净空走进来说。
“快请。”
方晓当即站了起来。
宋志成和马天纵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两个男子,都不过三十上下,一个又高又瘦,就像一根细竹竿一样,脸上满是雀斑;一个却矮矮胖胖,白白净净,满脸是笑。
“方连长,我给你介绍一下。”
宋志成一指那位细竹竿一样的男子,“这位是岳阳的抗日敢死队郭江郭队长。”
“方连长好。”
郭江笑呵呵的伸出手来,方晓用力的握了一下,说:“方晓,湘西人。”
“这位是湘阴抗日自卫队的卢云卢队长。”
宋志成又给方晓介绍那位矮矮胖胖的男子。
“方连长,敬礼。”
卢云满脸的笑容忽然一敛,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方晓一愣,也忙回了个礼。
早在日本人侵华的十多年前,也就是二十年代,日本人就开始编印中国各省的兵要地志,除了地形地貌、交通水文之外,还对各省中国人的性格做了评述。
其中对湖南人的评价是最高的。
日军参谋本部编写的《湖南兵要地志概说》如此写道:“古来富有尚武风气,好学,士多,世利淡,慷慨进取。
本省自古以来有出武将及硕学之士的传统,今日当地居民军人和海外留学生比其他省多……质朴勤勉为本省人的特长,农夫勤于耕作,劳动者、船夫、轿夫等下层坚忍力行……”
事实上日本人的判断可谓相当准确,在轻松攻克岳阳之后,整个湖南的民众都行动了起来。
不但到处组建各种抗日敢死队、自卫队和游击队,而且老幼妇孺一齐上阵,挖毁公路,建筑碉堡以及在各处的水路上挑泥投石,堵塞水路。
战后统计,光各水上要道的“木锚犁”
就有上万。
所以整个抗战八年,日军在湖南遭遇的抵抗是最激烈的,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
这不仅是因为湖南的地形原因,更多的是湖南本土剽悍和刚烈的民风所致。
现在的岳阳周围,日军主力部队需要监视新墙河对岸的中国军队主力,无力进行有效的治安作战,因此游击队和敢死队极为活跃。
“我和两位队长说了你的事,他们很感兴趣。”
宋志成说。
“你们有多少人?”
方晓问道。
“多少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