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乔达摩悉达多-《世界名人史》

第12章 乔达摩悉达多(第3页)

他的内心如同一面平静无波的湖水,所有的杂念与烦恼都渐渐消散,如同湖面上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缓缓散去。

在那漫长的禅定时光里,他的智慧之光如同破晓的曙光,逐渐照亮了他的心灵深处。

他开始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与真相,看到了生死轮回的奥秘所在,明白了痛苦的根源,也找到了消灭痛苦的方法。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艰苦禅坐,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当一颗启明星划破天际的刹那,那璀璨的星光仿佛是真理的指引,悉达多豁然觉悟,成为了佛陀——那位觉悟了世间真理的伟大存在,从此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他的脸上洋溢着宁静而祥和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笑容中得到了救赎。

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首先来到了鹿野苑。

在那里,他找到了曾经与他一起苦行的五位伙伴。

起初,这五位伙伴看到他放弃苦行,以为他失去了追求解脱的决心,其中一位皱着眉头,满脸疑惑与不满地说道:“乔达摩,你怎可放弃苦行,这岂不是背离了正道?我们一直坚信,只有通过极端的苦行,才能洗净心灵的罪孽,获得解脱。

你如今这般模样,让我们如何相信你找到了真正的道路?”

释迦牟尼平静地回应:“苦行非解脱之本,我已证悟中道。

苦行只是一种表象,若内心依然被贪嗔痴所困扰,即便身体受尽折磨,也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

中道,乃是不偏不倚,既不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也不刻意折磨自己的身体,而是在心灵的平静与洞察中,找到解脱的真谛。”

五人皆露出轻视与不屑之色,他们认为悉达多是在为自己的放弃找借口,是对他们一直坚守的苦行理念的背叛。

然而,当释迦牟尼开始向他们宣说自己所证悟的中道以及苦、集、灭、道“四圣谛”

时,他那沉稳而充满智慧的声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五人的内心。

他们静静地聆听着,原本心中的疑惑与偏见逐渐被释迦牟尼的智慧所化解,如同冰雪在暖阳下渐渐消融。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与片面。

最终,五人被他的深刻见解与慈悲心怀所打动,当下便皈依了佛陀,成为了他最早的弟子。

从此,佛教的教团犹如一颗萌芽的种子,在世间悄然诞生,虽然渺小,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此后,释迦牟尼开始了在中印度地区的广泛游历。

他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镇,还是偏远宁静、民风淳朴的乡村,都留下了他慈悲的身影与智慧的声音。

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淳朴的农夫,有奸诈狡猾的商人,有傲慢无礼的贵族,也有谦卑恭顺的奴隶。

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考验,有人对他的教义提出质疑,有人试图诋毁他的声誉,有人甚至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但他始终以慈悲与智慧从容应对,如同灯塔在暴风雨中坚定地矗立,为迷失的船只指引方向。

在一次旅途中,他遇到了优楼频螺迦叶及其众多弟子。

优楼频螺迦叶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修行者,他居住在一座山洞之中,山洞周围环境清幽,绿树成荫。

他的弟子们对他恭敬有加,视他为精神领袖。

他起初对释迦牟尼的教义心存疑虑,缓缓走出山洞,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与好奇,上前问道:“你所言佛法,与我等所修有何不同?我等在此修行多年,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与仪式,通过苦行与冥想,试图探寻生命的真谛。

你却声称有另一种解脱之道,这让我难以理解。”

释迦牟尼微笑着回答:“我之佛法,旨在洞察本心,解脱众生之苦,而非仅修苦行或仪式。

苦行与仪式只是外在的形式,若内心不能真正觉悟,一切皆为空谈。

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觉醒,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对贪嗔痴的彻底摒弃。”

优楼频螺迦叶心中有些不服气,又问:“那如何才能证得此境界?”

释迦牟尼耐心地说:“需从内心修起,去除贪嗔痴,以慈悲喜舍之心对待万物。

比如,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不应起贪念想要占有,而是欣赏它的美丽,感恩它为世界带来的生机与芬芳;看到他人的过错,不应起嗔怒之心,而是以宽容和慈悲去对待,理解他人的无知与无奈;面对世间的苦难与幸福,不应有分别之心,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去接纳与化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是,释迦牟尼决定与他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他们坐在河边,河水缓缓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为他们的对话伴奏。

从清晨一直谈到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释迦牟尼以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以及慈悲的心怀,逐渐消除了优楼频螺迦叶心中的疑虑。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