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文化铸魂促农兴,青春筑梦谱新篇
农业产业升级的浪潮在林小满和苏雨桐的推动下,让青山村和全县的农业发展踏上了新的台阶。
但在忙碌与收获之中,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技术的革新,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是农业的灵魂所在,赋予农产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林小满坐在办公室里,对着一份份农产品销售报告和产业发展规划,陷入了深思。
如今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保障,可如何让它们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和高附加值的品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苏雨桐在青山村,看着村里年轻人依旧寥寥无几的现状,心中满是忧虑,农业后继无人,发展又怎能持续?
傍晚,林小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苏雨桐已经做好了晚饭,林雨晴像一只欢快的小鸟,扑到林小满怀里。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温馨的氛围却未能驱散林小满和苏雨桐心中的愁绪。
“小满,我觉得咱们得想想办法,把咱们这儿的传统农耕文化宣传出去。
那些古老的种植方法、节气习俗,都是咱们的宝贝,要是能和农业产业结合起来,说不定能打造出不一样的品牌。”
苏雨桐率先打破沉默。
林小满微微点头,放下碗筷说:“你说得对,雨桐。
我也一直在想这个事儿。
现在市场上的农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我们必须找到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可怎么把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还得好好琢磨。”
“还有,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搞农业,这是个大问题。”
苏雨桐接着说,“咱们得让他们看到农业的前景和乐趣,不然以后这地谁来种?”
两人商量许久,决定先从挖掘青山村的传统农业文化入手。
第二天,苏雨桐便在村里四处走访,拜访村里的老人,收集古老的农事谚语、传统的种植技巧和独特的节气习俗。
“李大爷,您给我讲讲以前咱们村是怎么种水稻的呗,有没有啥特别的讲究?”
苏雨桐坐在李大爷家的院子里,虚心求教。
李大爷磕了磕烟袋,慢悠悠地说:“那讲究可多了去了。
以前啊,播种前得先祭天,祈求风调雨顺。
插秧的时候,讲究个间距均匀,这样稻子才能长得好……”
苏雨桐认真地记录着,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与此同时,林小满在县里组织了一场农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研讨会,邀请了文化学者、品牌策划专家和农业企业代表共同参与。
“各位,我们县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品牌优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林小满在会上开门见山地说道。
一位文化学者发言:“我认为可以从农产品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入手,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赋予产品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农耕仪式融入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作为品牌宣传的亮点。”
品牌策划专家也提出:“在包装设计上,要突出文化元素,采用传统的艺术风格和符号,让消费者一眼就能感受到产品的文化底蕴。”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