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这样的场景,以后不会再发生了。
顾梓聿一时间有点难过,但他坐的离指挥席最近,柏老师又新来到这个乐团,磨合期还没过,他不想流露出太多个人情绪,令柏指挥误会自己和他生分——指挥和一提首席之间必须没有隔阂,否则会极大地影响整个乐团的气氛。
他略低下头,敛了眉眼,看不出表情。
“大家之前都自己摸过一遍谱子了吧?”
柏指挥坐上那个他专属的高脚凳子,手里的指挥棒敲了敲谱架,清脆地一响:“那我们就先从头开始合一遍,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尽量跟上,军鼓是第四十五小节,要进对,注意力集中啊,铜管组准备。”
男人手臂一挥,指挥棒点向圆号的方向,圆号的声音由弱转强,仿佛从远处慢慢走进场,然后指挥棒点向镲,一撩,一声清脆的镲响,随后逐渐加入4支小号、长号、木管,军鼓“咚咚”
两声,长笛悠扬地响起,引领出主题的第一次出现。
柏嘉辉摆动指挥棒的幅度逐渐地减弱减缓,乐句慢慢结束,全场逐渐安静下来。
三角铁轻灵地响起,顾梓聿扬起琴头,第一小提琴奏出明亮欢快的乐句,和三角铁精灵般的声音由如蝴蝶般在空气里相互追逐,然后整个弦乐开始慢慢加入,奏出回旋重复的旋律。
但不知道怎么了,好像等到一提二提和上了的时候,听起来总有些别扭,好想一口气衔接不上,柏嘉辉敲了敲谱架,示意停止,大家便都放下手上的乐器,认真看着他。
“嗯,从开始到这里都不错,一二提的配合好像有点问题。
梓聿,你查一下,从八十九小节开始,音色不统一,你看看是不是他们谱子上指法弓法标得不舒服还是怎样?”
“好,柏老师。”
顾梓聿站起身,左手持琴和弓,右手从谱架上拿了铅笔,先走到二提首席身边和他对起来。
其他声部的学生大多是捂住发音孔或戴上弱音器,自己在底下练着生涩的部分,少数几个交头接耳,但也很快投入到练习里。
柏指挥看了有些感慨:这个由中学生组成的乐团,不只是首席的水平不可小觑,就连普通乐手的素养都比一些成人乐团的乐手要高。
“这里这样拉比较顺。”
顾梓聿指着一处乐句和二提首席——比他大一岁的央音附中学生杨雨馨讨论着,中提和大提的首席也围过来旁听。
杨雨馨拿起琴,按照顾梓聿改的弓法指法顺了一遍:“这样拉确实比较顺手。”
中提琴的首席王宣皓,一个大男孩却一脸苦笑说:“不行不行,臣妾做不到啊。”
顾梓聿知道因为中提的指板更长,把位更宽,而中提还有很多小孩子手够不上,沉吟了一会儿改了另一种。
毕竟弦乐的指法怎么比较舒服还是很重要的。
二十分钟后,柏嘉辉分开声部单独训练,单独训练效果都还行,但一合排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是从某一次开始,顾梓聿跟着指挥棒的节奏,动作幅度越来越大,连着扬琴头提示后排的人,这一段有三十多个小节,而且进度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激烈的,顾梓聿在开着空调的排练室里一下子大汗淋漓。
柏嘉辉停下手势,眉头紧皱,敲了敲谱架:“弦乐,太软了,声音得压下来,带着重量,像铁砧落地,而不是轻飘飘地扫过去。”
乐团沉默了一瞬间,弦乐声部的团员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尝试调整后再次演奏。
可这次,虽然音量有所提升,但声音仍然零散而虚浮,缺少一种深沉的凝聚力——第二小提琴的节奏不够果断,第一小提琴的高音也不够有力,和中提琴大提琴配合起来没有层次感,整个音色听起来零散,缺乏统一的方向。
“梓聿,你来带一下。”
顾梓聿没有立刻示范,而是先回头看了一下大家的状态,他发现大部分团员脸上都有点迷茫,有些人眼里带着犹豫,部分人不安地看着他,像是在等待一个指引,有些人则流露出一丝不服气的情绪。
排练到现在,他的感觉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这部分曲子没有概念,不知道该怎么拉。
这也很正常,全新的谱子,从来没有听过的旋律和编排,之前也从来没有过别的演奏的版本。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